7月12日,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举办“世界能源形势变化与中德合作新动力”国际论坛。中德专家学者就俄乌冲突背景下世界能源发展前景以及中德应对能源危机的战略展开务实研讨。中国低碳发展与新能源研究中心(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执行主任刘宇政策中国能源转型的框架与成果,中德未来政策1349.cn/合作致辞。
嘉宾:刘宇—— 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
1俄乌危机与能源转型的现实情况
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对中德两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积极应对新形势,加快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是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数据显示,自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100天危机以来,中国和德国是俄罗斯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两个最大进口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为126 亿欧元,德国为120 亿欧元,其次是意大利和荷兰。
俄乌危机对世界能源格局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短期内,汽油价格将高位震荡。由于市场担忧油气供应受阻,油价持续上涨推动能源危机效应释放,前期积累的通胀压力有所放大,经济滞胀风险.有所增加,拖累负重前行疫情下的世界经济。从中期来看,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可能会延迟。受供应能力有限、需求持续增长以及俄乌危机及其溢出效应的不确定性影响,预计今明两年油价将维持高位运行。政策作为欧洲能源消费的枢纽,坚持油气走俄罗斯可能会加剧天然气供需矛盾,也有必要放慢能源的步伐转型。并增加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然而,从长远来看,能源转型将加速。追求能源独立将推动全球能源格局的趋势和结构重构,全球能源发展将迎来清洁能源互联互通新局面。
从能源转型的现实来看,我们的生活仍然依赖化石能源,其中82%的一次能源来自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从各个地区的数据来看,虽然欧洲化石能源的转化非常好,但一次能源的比重也超过了70%。北美接近80%,亚太地区接近85%,中东和独联体甚至接近或超过90%。从上述现实和历史发展轨迹来看,能源转型将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持久战,全球能源转型仍在进行中。
2政策引领的中国能源转型机制
从中国的情况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很高,碳密集型能源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力量,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和绿色能源发展水平。
能源转型的成就与挑战政策
中国坚持以政策为主导的机制推动能源转型,并一直在采取措施,一是能源体制转型政策。着力逐步完善治理管理体系,切实发挥政府引导和监督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二是能源技术改造政策。以发挥国家在能源技术改造中的重要作用为目标,形成了梯度能源技术改造支持计划。三是能源结构转型政策。主要将实现目标和对外承诺的压力转化为规划目标推动,落实覆盖各类能源的政策,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包括补贴等激励措施政策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控煤改气、电力替代等。
总体来看,能源转型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面临着需要加强治理、需要进一步破解市场化问题等问题。从技术上看,技术和资源仍存在瓶颈,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替代比例高的系统成本和电网稳定性仍存在薄弱环节,化石能源减排受限于安全性和安全性。技术条件,以及核电和水电快速发展空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
能源系统改造的主要内容。
一是高层政府的约束性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节能和低碳排放,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除相关法律法规外,在目标管理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
二是高层治理治理体系。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引导能源转型发展,通过能源市场体系建设促进资源高效配置。
三是细化管理绑定制度。建立完善的能源标准体系,加强市场公平竞争和安全生产监管。
根据中国的情况,我们将地区划分为发达地区、高碳地区和欠发达低碳地区三种类型。根据模型结果,对于较发达和相对低碳的地区,要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需要从要素驱动模式转向创新驱动模式,加大科技投入,要求向更加分布式、多元化、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可再生能源体系转型。此外,对于河北、内蒙古、山西等高碳资源地区,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仍是实现“双碳”和经济增长双重目标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我国从推进能源转型的体制角度,在引导和推动能源革命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但在能源与碳排放目标管理体系、能源与油气公平市场体系、能源与环境权益市场体系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德国和欧盟在这些领域进行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探索,特别是欧洲的大电网系统、德国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等。未来,中德之间仍有合作空间。在能源转型领域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在体制转型和技术研发领域,两国互补需求很强。
购买会员须知:
可以免费下载学习整站 994,222.307 GB 学习资源,非常超值!
自助开通VIP会员,请点击快速注册